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资讯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六大升级行动指明佛山制造业前进方向

佛山靠制造业立市、富民,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发展规律。佛山明确,无论是经济形势顺风顺水、回旋空间大的时候,还是遇到沟坎起伏、下行压力大的时候,都不能动摇转型升级的决心。近日印发的佛山市产业“六大升级行动”方案,正是佛山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为佛山制造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佛山市制造能力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每年推动超1000家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

该《行动方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推动制造能级跃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到202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每年推动100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行动方案》围绕制造能力升级的企业应用、供给能力、基础支撑、公共服务四大要素提出4项工作任务13条具体措施。

围绕企业应用,佛山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单点应用、局部优化、体系融合和生态重构等全周期,引导企业制造能力逐级提升。佛山将完善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打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物流仓储、售后服务等各业务环节,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车间。面向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头雁效应”,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深度互联,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增强供给能力方面,佛山将引进和培育高水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商,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数据采集、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各类解决方案。大力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服务化转型,实施信息化机构分离,开展独立运营。依托我市龙头企业在制造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发展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和行业通用工业软件。

强化基础支撑方面,佛山将加快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兆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工程,进一步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佛山)平台(广东鑫兴建设运营)的能力。

《佛山市产业协同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在全市范围内划定54个工业集聚区

该《行动方案》从建设“产业公地”、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产业协同升级新的工作要求。

《行动方案》提出,建设支撑产业协同升级的“产业公地”,在全市范围内划定54个工业集聚区,控制工业用地红线规模为450平方公里。推进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各级各类科技载体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在重点产业链优先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佛山将支持龙头企业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培育一批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型”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集团化经营、产业链整合、多元化战略等,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度。

佛山将推动南海—三水、顺德—高明产业协同升级。充分发挥南海、顺德在汽车、先进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方面的发展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高明、三水合理布局。推动结对共建大型产业园区,重点打造战新产业集聚圈,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节能环保等产业。重点建设佛山临空经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复合型经济,统筹发展文旅、物流、现代服务、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现代农业等,打造机场空铁经济带。

《佛山市产品质量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推动“佛山制造”享誉全球

该《行动方案》在质量管理、产业政策、科技进步、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到2026年,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凸显,质量发展基础显著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形成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佛山制造”享誉全球。

《行动方案》提出四大重点任务,包括坚持质量创新发展、构建质量共治体系、打造质量安全环境、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与此前印发的“品质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相比,该方案增加了知识产权“培优工程”和“护航工程”、质量共治机制、质量安全“大数据”监管等工作举措。同时深化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有机融合质量、计量、认证、检验检测、商标品牌、知识产权等要素,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质量基础综合服务。

佛山将把一大批中小企业培育成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举办质量管理成果大赛,推行“线上线下7天无理由退货+先行赔付+产品责任保险”的佛山标准产品消费维权保障措施。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以“大数据+智慧服务”新模式打造佛山市知识产权智慧服务平台。

佛山将大力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立“质量共建共治共享”市场治理新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和质量监督、质量信用管理、产业研究和人才培训、质量提升等方面合作。

《佛山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产业新格局

该《行动方案》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和民营经济壮大四大目标任务。到2026年,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行动方案》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梯队培育四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步伐作为培育战新产业的重要内容。

佛山将支持重点企业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改造。落实《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及配套操作细则,调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积极性。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复制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成功经验。

佛山将大力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采取“一群一策”方式,分行业、分步骤,推动产业集群专业化、差异化发展。

佛山将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大数据、移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核心数字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业广泛交叉渗透、深度融合、迭代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佛山市职业技能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每年评选不超过100名市级首席技师

该《行动方案》提出,将从发展职业教育、提振技工院校实力、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培赛评奖四个方面发力,到2026年,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新时代工人,形成产业聚集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

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每年打造2~3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5~10个技工院校市级示范性专业;加大“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培育一批职业教育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力量;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化培训等。

提振技工院校实力方面,将实施“强基培优”计划。鼓励各区结合本地实际,单列建设1所区属公办技工院校;加强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扶持和保障技工院校开展校园征地;非营利性民办技工院校与公办技工院校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将打造校企技能人才培育载体。每年培养学徒不少于8000人;今年全市职业院校开展“冠名班”“订单班”“定制班”不少于100班次,到2026年,实现开班数量达到200班次;全市每年评选市级首席技师不超过100名;每年建成市级技师工作站15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全市每年建设10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培赛评奖一体推进方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百万工人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和百万农民技能培训计划,各区每年要开展特色培训,其中南海、顺德区培训人数不少于6000人,禅城、高明、三水区培训人数不少于5000人;依托竞赛带动技能素质提升。

《佛山市产业载体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6年)》

划定佛山市工业用地红线

该《行动方案》提出,将从优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载体发展水平、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健全工业用地用房监测机制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争取建成世界一流水平、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集聚区,以优质产业空间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方面,形成“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产业格局,加快推进佛山国家高新区、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建设,构筑“一区一园一城”科技创新高地,全力打造佛山中部创新强核;出台《佛山市工业用地红线划定》,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全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提升产业载体发展水平方面,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建立产业评价机制,制定优质企业目录;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集聚区内率先推广应用佛山“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等。

强化工业用地保障方面,动态储备不少于1.7万亩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纳入工业用地红线范围、达到“标准地”供地条件的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工业用地“集转国”;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集聚区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管控等。

健全工业用地用房监测机制方面,建立工业用地效率监测机制;建立商品厂房动态监测机制,各区应当建立产业导入、开发报建、施工建设、宣传销售、使用运营、产出考核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并严格实施,各区应防范资本炒作工业地产和厂房等。

 

六大升级行动工作目标

 

制造能力升级

到2026年,累计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120家、车间400个、标杆项目300个,应用工业机器人32000台,每年推动100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和培育200家高水平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商。累计建成5G基站26000座,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10个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示范园区。

产业协同升级

到2026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不少于450平方公里。建成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产品质量升级

到2026年,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00项以上,新增制定佛山标准150项以上、团体标准400项以上,形成政府质量奖标杆200家以上,细分行业龙头企业800家以上,质量品牌提升示范标杆1000家以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到2026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累计达到6950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2%。全市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实现全市超千亿企业2家,超百亿企业33家。

职业技能升级

到2026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累计达14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45万人。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不低于14.5万人,其中技工院校不低于3.5万人。全市每年评选市级首席技师不超过100名,对企业及技师进行奖补。

产业载体升级

划定54个超万亩的工业集聚区,全市划定45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动态储备不少于17000亩拿地即开工的集中成片国有工业用地。推动33个村改高质量千亩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