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和圆珠笔共同向钢铁大国提出了沉重的命题!
年产粗钢逾8亿吨,却造不好用于生产圆珠笔笔珠的易切削不锈钢,高端菜刀市场也被外国品牌占据。笔珠和菜刀,“一文一武”,两件物品共同向钢铁大国提出了沉重的命题。
我国锻造菜刀的历史悠久,但一提及高品质菜刀,国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外国品牌。我国年产粗钢逾8亿吨,但因品质不高,高端菜刀市场现在基本被外国货占据。2003年,百年老店王麻子申请破产。目前王麻子商标由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持有,仍在生产王麻子刀剪产品,但已不复原来占半壁江山的荣耀。
在王麻子申请破产之时,有业内人士认为,老字号出现窘境,主要是因为产品创新意识差,缺乏品牌的提升,在国外高端品牌冲击下没有招架之力。与国外相比,我国菜刀生产在这三个方面都还是粗放式的。甚至有些刀厂还在延续类似铁匠锻打的粗放工艺,很少按照工业化的精细标准来生产。”
别小看菜刀,菜刀制作要经过选料、切割、锻造、淬火热处理、研磨抛光、平衡点定位、刀柄配制、开刃、开锋等40道生产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极其严格的质量把控。我国刀剪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即工业外观设计、表面外观处理、加工精度、热处理技术及原材料。
我国各种专利技术远远赶不上德国、瑞士等刀具生产大国,例如德国的“冰沾火”技术,可以使刀剪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结合点,但国内几乎没有厂家具备这种技术。要造出一把顺手、好用的菜刀,在设计上也要费一番功夫。目前国内菜刀在设计上很少考虑到人体力学、切削习惯、美学等,这与德国、日本的差距也很大。
除锻造技术和工艺外,钢材的品质直接决定了菜刀的品质。日本优质刀具多采用VG-10不锈钢材或青纸钢,德国主要采用1.4116马氏体不锈钢材,而我国主要是采用成本较低的3Cr13(420)、4Cr13等马氏体不锈钢材,低成本钢材造出的刀肯定卖不出好价钱。和一些国产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做法不同,德国锻刀是用一整块精钢锤炼而成,在保证超级硬度的同时,具有最佳的韧性。
德国前两年推出了采用高氮马氏体不锈钢Cronidur 30制造的菜刀,这是一种优良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用钢,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耐磨性能、良好的韧性等,每把刀在国内的售价接近5000元。
最近,中国造不出圆珠笔头的钢珠话题也进入公众视野,科技部曾专门搞了一个“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上配套资金投入了1.8亿元进行技术攻坚,那么为何中国还是造不出钢珠呢?
2011年,科技部推出了“制笔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三家龙头企业各自领一个方向进行研发。要攻坚的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易切削不锈钢,后者是一种特殊钢材,基本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
要造高端的圆珠笔必须得用进口钢。圆珠笔龙头企业贝发集团领了“笔头制备用材料生产”项目,并且整合了包括天津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研究所等8家单位进行共同研发。目前情况是技术都有了,钢铁企业却不愿意生产这种高端的钢铁呢?答案之一是需求太少了。
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这些数据看起来是非常唬人。但是高端圆珠笔并非大众需求,而对于更多混战中的圆珠笔厂家来讲,他们希望的是薄利多销,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都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高端钢材,其他廉价材料足矣。
中国制笔协会副理事长陈三元说过,“相对于钢铁产业,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比如一家钢铁厂一天的产量,可能就够制笔行业消化一年。对钢厂而言,这点利润微不足道,它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因而依赖进口。”同时,由于易切削钢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因而造成了特殊钢厂不愿意生产,普通钢厂无能力生产局面,致使我国易切削钢需大量进口。
上一篇:山东临沂不锈钢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