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中央环保督察:百余人被刑拘 超2000人被问责

 

据新华社电上周五,历时一个月的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现场督察阶段全部结束。7月中旬,督察组分别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8省区。目前,已有百余人因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被刑事拘留,8省区罚款总额或可过亿元;8省区党政部门已有超2000人被问责,多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据各地督察组交办情况看,从工业园区违规排放废气废水到城市垃圾臭味扰民,从农村水源地受企业排污影响到建筑工地夜间施工产生噪声……督察组交办案件中,多数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以河南为例,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向该省交办的群众来电、来信举报环保问题中,大气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71%;其次是水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35%;噪声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16%;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占举报件总数的8%。
据了解,此次督察仅仅是第一批,根据安排,从今年起,中央环保督察组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各省区市全部督察一遍。

 

>>成果

8省份罚款总额或破亿元

 

此次督察力度之大从督察组人员构成中就可见一斑,督察组组长均为正部级,副组长则由3位环保部副部长担任。高层级配置,是为了破除地方经济发展与治污难之间的利益纽带。

 

在各地进驻虽只有短短一个月,无论是企业被责令整改和处罚,或是相关人员被行政拘留甚至刑事拘留,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百余人因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被刑事拘留,各地罚款金额大多超千万元,8省份总量或可过亿元。

 

如江苏,截至8月15日,已对督察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责令整改企业2111家,立案处罚1059件,处罚金额7814万元。江西责令整改592件,立案处罚186件,罚款金额2237万元,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5件,行政拘留处罚38人,刑事拘留15人……

 

此外,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后,除了与省级领导个别谈话、梳理当地环保工作线索和漏洞、深入县市核实取证外,还开通值班电话、邮箱等举报途径。截至目前,8个省区中央环保督察组共向当地政府交办群众举报环境问题超过万件,其中仅河南一省就达到2380件,举报问题大部分已经办结或在办理中。

 

 

>>问责

党政不作为乱作为被问责

据了解,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是此次中央环保督察的重要特点。随着由“督企业、督政府”向“党政企同督”的转变,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环保“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在本轮督察中受到了问责。据不完全统计,一个月内,被督察8个省份已有2000余人被问责,多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如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永宁首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长年排放烟尘”问题。永宁县上报督察组的查处结果是:“经查,该企业因市场原因已于2015年8月停产至今。”但经查证,该企业2015年至2016年7月一直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与报告中向督察组反馈的情况严重不符。为此,银川市纪委责成永宁县委、县政府向自治区和银川市作出深刻书面检查,并对永宁县县长给予诫勉处理,相关责任人被责令公开道歉或免职处理。

 

“中央环保督察层级高,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且要下沉到部分地市级党委和政府。”环保部副部长翟青表示。不仅是督察过程本身与以往不同,更重要的是督察结束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将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相关资讯:

人民网评:环保督查让新环保法更有震慑力

至8月19日,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为期一个月的现场督察阶段全部结束。7月中旬,督察组分别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8省区。目前,已有百余人因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被刑事拘留,8省区罚款总额或可过亿元;8省区党政部门已有超2000人被问责,多数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一个月来,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各地掀起一场治污问责风暴。这场问责风暴的最大特点,就是动真格,不玩虚的,实现由“督企业、督政府”向“党政企同督”的转变。换言之,只要存在环保不作为或乱作为就会被问责,不管你是谁。问责一出,效果明显,相关环保问题在督察中已经得到立改。

 

立行立改,边查边改,这正体现了督查之效。环保难题被称为“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事实证明,一些地方之所以频现环保问题,就在于企业无视法律,监管部门尸位素餐,施政官员不够重视。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离不了良法善治,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经施行一年多,法律正在彰显威力,但从多地反馈情况看,有法不依仍然较为普遍存在。众所周知,新环保法甫出,世人谓之新法长了尖牙利齿,无疑对新法解决环保难题寄予了深厚期待。

 

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新环保法长了牙齿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敢不敢“咬”,会不会对违法企业下嘴?新环保法不是纸老虎,不是棉花棒,而是杀手锏,敢于发威、善于发威、时时发威,新法才有震慑力。

 

中央环保督查组之所以备受赞誉,正在于它通过查事、察人、罚款、问责等方式,不断传导环保压力,让新环保法实施以来社会所期望的“有牙执法”成为现实。可佐证的是,督察组在各地进驻虽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企业被责令整改和处罚,或是相关人员被行政拘留甚至刑事拘留,力度之大堪称前所未有。明乎此,新环保法真正做到了有牙执法。由此可见,环保督查这种形式,不仅要保留下去,更要全面铺展开来。

 

鞭打慢牛,守土有责。其实,即便没有中央环保督查,各地执法部门也应该积极履行职责,相关分管官员更应该不辱使命。古人有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病如此,环境治理也是如此。别等到中央督查了才发现问题,更别等到要被问责了才解决问题。环境治理,重在防范,不能等到疾在骨髓或肠胃时才高度重视,而应该在肌肤、在腠理时就治理。如果平时就做好了功课,何惧中央督查?如果辖下环保倍受称道,又怎能被问责?

 

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环保不守法是常态,而今后要把这个常态翻过来,让守法要成为常态,“守法是底线,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守法,这不是高要求,这是一个底线的要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如是称。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环保,制度不断完善,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勃兴,我们没有理由不将环境治理到位。

 

去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明确,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不断呵护新环保法的尊严,不断调动执法部门的监管自觉,我们就有理由对环境治理更有信心,对法治建设更有期待。

内容来源:京华时报、新华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