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研发人员总量全国第一
2015年上半年,园区共引进企业15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人;210项专利备案,每天都有一项专利备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倍以上;5家企业获得2015年省创新资金立项……
这是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前不久公布的一组数据。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创新排在第一位。在广东正在大力推进的创新驱动发展中,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具有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广东不断推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海外专家“南粤行”等引进大批国际一流高层次人才,助力实施驱动发展。从2008年起连续7年广东省组团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宣传推介人才政策,“订单式”延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项目,为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快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广东企业“做强品牌、走出国门”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9年起,连续7届举办“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共邀请5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粤参加活动,今年9月中下旬,组织了122名海外专家分赴珠海、汕头和湛江等三市参加第七届“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首次将“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从珠三角延伸到粤东西北。今年省人社厅分别与珠海市政府、惠州市政府共建“广东珠海旅欧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广东惠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其中旅欧留创园首次结合国家人社部的“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举办活动,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带项目回来创业或合作。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欧洲交流合作、打造珠江西岸制造业产业带等战略部署,近日省人社厅将第八次组团赴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举行海外人才项目推介洽谈活动,引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12月21日至23日,我省将举办“2015东莞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暨广东省第七届海外专家南粤行东莞专场活动”,届时将举办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推介会等活动,将有44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精准对接,提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162个和科技项目合作需求28项。第17届留交会也将于今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广州举行,主题为“纳天下英才,助创新驱动”,届时将开展峰会论坛、交流对接、展览展示、推介发布等四大板块逾30场重点活动,有超过1000个科技项目到会交流,生物科技、生命医学、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国际科技成果登场。
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省人社厅积极推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注重塔尖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南粤百杰评选,每人给予100万元培养资金,着力培养院士后备人才,目前已评出4批59名培养对象,他们多数是我省重点学科和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入选后他们积极申报两院院士,2013年有2人当选工程院院士。2015年,8人入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我省人选总数有99人。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对流动站和省属工作站博士后每人每年补助8万元,支持博士后从事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粤东西北地区博士后每人每年补助12万元,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博士后事业跨越发展,形成与珠三角同频共振、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5年组织广东省博士后创新驱动江门行活动,29所高校113名博士后齐聚江门,助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目前,共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6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41家。在站博士后1500余人。据统计,流动站博士后人均发表论文3.7篇,工作站博士后人均获专利0.7项,在设站企业获得专利中,博士后工作站的贡献率占30%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广东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90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约20%,占全国总量的9%,居全国前列;高层次人才总量达65万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3.3%(比国家平均值高出2.3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73万人,比2010年底增长近67%,居全国前列。2014年,广东从事研发人员超过65万人,人才总量比2007年翻了3倍;每万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达47人年,总量保持全国第一。
据了解,目前,在粤的“两院”院士10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30人(其中“外专千人”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1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17个,引进领军人才8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60人,培养博士后近8000人,每年来粤工作的外国专家超过13万人次,高端创新型人才数量不断增多。
全面深化改革 增创人才工作新优势
今后,广东将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向高校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流动调配等“五个管理权限”!前不久,省人社厅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和征求部分高校负责人和专家教授代表对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文件稿的意见建议,改革举措传出后,业界好评不断。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强调,要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这就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作支撑,必须通过改革尤其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来激发教师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动力和活力。
省人社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放权不放任、管好不管死”的原则,以自我革命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转变职能,大胆简政放权,努力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人事制度支撑。
据了解,此次改革,充分借鉴吸收了国内外高校人事管理的最新经验成果,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创新,努力出台与国际接轨、在全国领先、具有广东特色的人事改革政策文件,既充分反映高校的愿望和呼声,给予高校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限,又要引领全国、走在前列。
在努力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省人社厅又加大力度推进科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前不久,《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在全省正式实施。该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着力于对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对象、方式和领域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改革创新,共提出了11条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干货”,多项措施为全国率先。过去,研究开发了高新技术即使实现成果转化,也无缘高级职称评称,现在却有了很大机会;过去,在科技人员申报中,论文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在可用技术报告、专利代替论文;过去,重评价不重使用,现在努力使科技人才评价与使用相衔接,向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等用人单位下放评审权……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指出,这也是近年来我省人才评价政策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对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省人社厅不断强化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人力资源提升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目前,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已将《广东省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纳入广东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目前我们正着手制定条例起草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招才引智 强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一堆堆叠放整齐的进口原材料、分批接受培训的一线技术人员、调试中的大型德国先进设备……位于中德金属生态城的保库智能1号厂房首条生产线目前正处于调试末期,近日进行试产,预计12月正式投产。
作为全国不锈钢制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广东揭阳有7000多家金属企业,前些年遭遇产业升级瓶颈,面临着竞争乏力的困惑。“舍”还是“留”?企业纠结,政府纠结。
在大规模的招才引智之后,这里已经成为广东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样板。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嬗变,让“先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广东省的“引智”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闭门会议上,BP公司董事长思文凯、马士基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韩明森、丸红株式会社会长朝田照男、鲁道夫沙尔平战略咨询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道夫·沙尔平、西门子公司管委会成员博乐仁等洋顾问也纷纷建议广东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西门子公司还与省人社厅签署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
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智力支持下,逐步补齐生产性服务业“短板”,使得德国的技术、人才、产品与“佛山制造”实现嫁接。
在2015年3月的珠三角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路演活动中,来自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15家高层次人才所在企业携带优质创业项目与深圳市高新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风投、创投机构成功对接,预计总融资金额达23.78亿元。
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省专业技术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专技人才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二。
目前,广东的新增长动力已经初步显现。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广东制造业向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其中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447.66亿元,增长9.4%;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801.59亿元,增长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