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之窗 > 广州地区 > 产经新闻
产经新闻

陈家祠灰塑大修启动 两年工期不影响参观

农业社会里比比皆是的稻草秆,利用其中空的结构有效化解灰塑热胀冷缩的难题?灰塑不仅美观,还能防风防潮带动空气循环?昨日,广州市陈家祠启动为期两年的灰塑大修工程,新快报记者登上陈家祠的连廊顶层,一睹灰塑修复的全过程,灰塑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现场揭秘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的奥妙所在。

灰塑全面保养需用时两年

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陈家祠的日常保养必不可少,而陈家祠“七绝”,即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铜铁铸、彩绘装饰艺术,则需要定期进行全面养护。昨日,陈家祠正式启动约5年一次的灰塑全面保养,2300多平方米的灰塑将逐步进行修复。据悉,这一工程并不影响日常开放,大修复将耗时两年。

在陈家祠西侧连廊边上,邵成村带领着十几名灰塑匠人,搭起铁架子,对连廊顶部的灰塑进行修复。邵成村介绍,每隔五六年一次的大修,将对所有的灰塑进行清洗、修补和上彩工作,对于破损比较严重的灰塑还要更换其“骨架”,“陈家祠是清末修建的,骨架用的是铁架,时间久了容易被腐蚀,对腐蚀严重的,现在会更换成铜丝和不锈钢。铜最多生点铜绿,不容易被腐蚀掉”。

借着大修的机会,陈家祠也向市民开放了“走近灰塑”的活动,昨日是开放首日。据悉,陈家祠将面向市民进行12场与灰塑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每场10人,将有120位市民有机会爬上脚架,站在屋顶上看灰塑,还可以听到关于灰塑的故事。

一家三代人工艺薪火相传

走近灰塑这一建筑艺术的同时,进行灰塑修复工作的手艺人也值得一提。2008年,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灰塑工艺的地位之高。作为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已经是第7次参与陈家祠灰塑大修,第一次来到陈家祠是1981年,也是“文革”以后陈家祠的第一次修缮。

当时的邵成村,与自己的爸爸一起来,而现在,他带着儿子邵煜山。“我爸爸是从他舅舅那里学的,在我们邵家,现在已经传了三代人,儿子也已经是第二次参与大修。”从34年前开始,邵成村参与了陈家祠每一次灰塑修复工作,“最早是对着历史图片,对灰塑进行修复,现在都很熟悉这里的每一件灰塑”。

与以前的修复相比,完全暴露在外,且因材料特殊与空气亲密接触的灰塑也成为空气质量的“检测器”。邵成村说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变差,灰塑被破坏的速度也在加快,“空气里的细菌增多,青苔的增长也在加速,对灰塑的腐蚀比以前更厉害”。

对于灰塑本身承载的内容,邵成村从小就爱看灰塑讲故事,灰塑中有大量的历史故事,张松看《孟德新书》、竹林七贤和公孙玩乐图等,此外,还有清代羊城八景如“镇海层楼”、“琶洲砥柱”等题材。在邵成村眼里,灰塑涉及的花鸟、瑞兽、图案装饰图案,独具特色而且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