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之窗 > 佛山地区 > 产经新闻
产经新闻

佛企的“非洲拓荒记”

历经17个小时的飞行旅程,佛山市博亿达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亿达”)驻非洲清关员王攀,落地广州。从坦桑尼亚跨越印度洋,这是王攀今年首次回国休假。8月底的广州此时暮色渐深,但远方的坦桑尼亚仍是下午,以往王攀会在2个多小时后下班,回使馆区的宿舍与同事打一场球。

  

与王攀一样被派驻非洲工作的中国人很多。将他们带至这片广袤土地的,是一批批在此买卖投资、寻找商机的中国企业。非洲对他们来说遥远、神秘,却又充满诱惑。他们将中国标牌插满这片热带大陆。

  

但王攀所在的博亿达又是特殊的。作为最早一批非洲市场拓荒者,这家不起眼的外贸企业不仅实现坦桑尼亚陶瓷市场占有率第一,更成为少数在非洲投资建厂的佛山民营企业,已开工的陶瓷厂预计年底投产。

  

除博亿达之外,更多的佛企也开始跳出普通的商品贸易模式,在“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寻找更深刻而高阶的嵌入方式:佛山陶瓷机械龙头企业科达洁能先后向阿尔及利亚、印度、印尼出口整线设备工程,并负责在当地安装。佛山艾乐博机器人公司向印度出口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即使征服了坦桑尼亚市场、对非贸易额逐年增加,但盈利却变得越来越难。非洲等新兴市场政局不稳、汇率起伏,风险很大。”在博亿达总经理张亚蕾看来,必须革新与非洲的互动方式,佛企才能活得更好。

  

博亿达工厂所在的坦桑尼亚,便是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所在地。在这片“非洲屋脊”山脚下,有着多少佛企的精彩与无奈?

  

“卖而优则产”

  

几辆橘色的吊车和卡车在烈日暴晒下有些褪色,却没有减慢其推拉搬运的施工速度。在坦桑尼亚滨海省,博亿达与上海一企业合资建设的陶瓷厂目前已进入封顶阶段。厂房内,两条生产线所需的陶瓷压机、搅拌机等设备,一半已就绪,均从发达国家采购,然后漂洋过海抵达这个非洲东海岸国家。

  

今年3月动工,年底投产,这样的速度甚至让坦桑尼亚总理震惊。一个月前,就在这片炙热的工地上,该国总理考察了博亿达的陶瓷厂建设情况。

  

“非洲政府通常很重视并支持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因为我们为当地带来高额税收和大规模就业岗位。”张亚蕾说。

  

博亿达在坦桑尼亚此前已拥有1家石膏制品加工厂和1家铝合金加工厂。而建设中的陶瓷厂显然被寄予更大的期望。根据博亿达官方信息,陶瓷厂的目标是建成东非最大的陶瓷生产线,预计每年将为坦政府带来上千万美元税收,为当地提供1500个直接就业岗位和3000个间接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目前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3000家,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杨壮谈到中国企业投资动因时认为,这些企业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及运营能力,所以它们走入非洲,正好与非洲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和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准匹配。

  

然而,在非洲投资建厂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中国相对少见,在佛山就更为难得了。“在非洲做贸易的不少,但建厂的不多。中小企业财力有限,加之非洲经济政治风险大。”张亚蕾解释。

  

“最早走出国门的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温州一带的小商小贩,动力是谋求商机;今天在非洲的中资企业已涉及通信、汽车、房地产等行业,比如1998年就进入非洲市场的华为公司。”杨壮说。

  

就在华为挺进非洲的第二年,王立新,博亿达创始人兼总裁来到坦桑尼亚,做起了市场调查。他将佛山特色的陶瓷产品作为打入非洲市场的突破口,并逐渐让博亿达成长为坦桑尼亚陶瓷市场份额60%以上的占有者。

  

然而,国内高企的生产成本和非洲不稳定的政经环境困扰了企业多年,博亿达决定在非洲换种“玩法”。

  

从纯贸易到海外建厂生产,张亚蕾称之为“一种新的探险旅程”。“利用非洲更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在当地生产,并省去外贸物流费用,可节约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汇率波动对营收的影响。”

  

据她介绍,非洲的汇率尤为不稳定,企业结汇时若碰上汇率暴跌几成,会造成收益损失。而在非洲建厂生产、产销一体化,让企业得以避免频繁结汇,选取汇率稳定的时候结汇,控制由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

  

改变在非生存方式,佛山陶瓷机械龙头企业科达洁能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输出整线项目。此前科达对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口以单类陶机设备为主,其抛磨设备在印度市场甚至占据90%以上份额。

  

自今年以来,这家企业先后向阿尔及利亚、印度、印尼出口整线项目工程,产品涵盖从球磨机、窑炉到抛磨、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向打造与欧洲抗衡的“中国制式”目标迈进。

  

关注时局 紧盯汇率

  

来坦桑尼亚两年,王攀对时局的关心成了条件反射。“时局一变,汇率大幅波动,影响收款。此前坦桑尼亚一个月内汇率暴跌三成,订单收回来的钱还能有多少?”

  

去年10月,坦桑尼亚总统大选期间,坦国前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街道比往日冷清了不少。博亿达在达市的销售门店和分公司也早早歇业,王攀与他的中国同事都待在家里。

  

“好在大选后总体平稳安全。其实坦桑尼亚在非洲是相对稳定的国家。”张亚蕾说。

  

这就是非洲,一个机遇与风险高度并存的大陆。而早期登陆非洲的企业家,相中的多是那巨大的市场空白里所蕴藏的利润空间。

  

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常务副会长、佛山南海人杜建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早走进非洲“淘金”的一批商人。当时选择停薪留职去非洲闯荡,这片大陆的低经商成本和因为落后而积聚的市场潜力,是杜建威决定在非洲起步的主要原因。

  

在非洲经商,就像开垦一块处女地。经过考察,杜建威选择销售非洲急缺的生活用品来拓展市场。用他的话来说,对于商人而言,“缺”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市场。

  

与他观点相似的,还有1999年来到非洲的王立新。初到坦桑尼亚,这个国家基础设施之落后、物资之缺乏让在国内长期从事陶瓷贸易的王立新觉得,坦桑尼亚是个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当时博亿达刚成立,老板与外贸员的任务都落在王立新一人身上。没有任何关系网与客户基础,王立新亲自上门拉客户。从建筑工地到商店,再到普通住户,他叩开一扇扇通往终端消费者的大门,直接询问是否需要陶瓷建材产品。

  

然而,真正要坚守在非洲,对佛山企业来说并不容易。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门做过“一带一路”国家调研,一负责人表示,国际贸易支付通常使用美元,但一些非洲国家没有外汇储备,使企业订单收款延迟,甚至只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不少佛山企业出口市场比重逐年增加,非洲市场却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广东伟业铝厂集团国际贸易部总监郑黛岚告诉记者,非洲不确定、不可抗因素比较多,导致该企业在非洲市场目前处于停滞状态,也没有下一步的开拓计划。

  

贸易壁垒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坦桑尼亚政府规定,进口商品必须得到认证才能在国内市场流通。“然而认证标准,政府要么时常更换,要么根本没有明确,直接影响我们的商品流入。”张亚蕾说。

  

和非洲人合作 教非洲人工作

  

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博亿达驻坦分公司便设立于此,是该企业中国员工的主要落脚点。与陶瓷厂所在的地广人稀的滨海省相比,达市浓缩了坦国最繁华的风景。

  

王攀的办公室窗外就是东非海岸,印度洋既远又近。海水躺在宁静的海湾内,流经狭长的入海口汇入印度洋。海天透出不同层次的蓝,拼接出地平线。在达累斯萨拉姆港口,集散物资的车辆繁忙奔走。这是王攀熟悉的景象。

 

一些刚来坦桑尼亚的中国人打量这片大陆时,往往会萌生出“比想象中要好”的想法。6月,博亿达微信公号发了篇新进驻坦员工的文章,其中写道:“大街上多是日本二手车,上下班公交也很挤,吃得和国内差不多,伙食很好,吹着海风并没有孤单感觉。”

  

目前,除了坦桑尼亚,博亿达在肯尼亚、南非、莫桑比克都设立了分公司,将有更多中国员工被派往这些国家。

  

在张亚蕾眼中,尽管有那么多不可抗的客观风险,她所在的企业在非洲仍坚持了十多年并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非员工和谐相处,同时营造能让非洲人产生全球化市场经济价值的现代劳动环境。

  

博亿达在非洲共有员工1000多人,其中非洲本土劳动力占了八成。王攀表示,非洲虽然贫富差距较大,但多数人愿意踏实工作,“主要还得看企业培训和文化建设。”

  

博亿达每月都会召开1到2场员工培训会议,对中非员工统一进行业绩评比。在管理层面,先培育一批突出的非洲中层员工,再让他们去管理、引导更多的非洲基层员工,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业务层面,中国员工通过“传帮带”,希望精准帮助非洲员工提升技能。

  

“很多时候,业务第一名是非洲人。他们了解当地市场,又努力。”王攀表示,他们给坦桑尼亚员工开出的工资多数在每月2000元以上,最高者可达每月1万多,远高于当地标准。

  

在王攀的描述中,企业和中国员工对非洲员工有着绝对的信任。前不久,他还借钱给一个交不齐小孩学费的非洲同事。此外,员工遇上困难,企业也会预付工资。“我们甚至会让非洲员工带着巨额现金去付款。”

  

“总之和大家想的不完全一样。”回国休假的第一天,王攀告诉记者,他已有点想念坦桑尼亚。

  

另一片大陆的“拓荒记”:

  

佛山机器人分公司开到印度

  

9月,两名印度来客将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出发,辗转来到位于佛山的艾乐博机器人公司(以下简称“艾乐博”),接受培训。他们是即将成立的“印度艾乐博机器人公司”中,第一批来到佛山的印度籍员工。

  

佛山制造不仅把企业开到了非洲。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是佛山企业老板们瞄准的对象。与在非洲生产陶瓷的佛山市博亿达不同,艾乐博来自佛山方兴未艾的智能制造行业,在印度销售的产品是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他所面临的情况,与陶瓷企业又有所不同。

  

从一张订单到合伙开公司

  

艾乐博机器人与印度市场的缘分始于2015年8月。当时,该公司希望拓展印度市场,赴印度参加了一次自动化机械装备展。印度市场的火热超乎艾乐博总经理农百乐的预期。参展期间,几个印度采购商用了十几分钟就敲定了一单生意。

  

这场展会上,不少印度厂家对来自佛山的艾乐博印象深刻,“有一位采购商是印度不锈钢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他说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抛光机器人,我们的机器人最smart(聪明)。”

  

农百乐说,虽然国际上很多机器人巨头生产抛光机器人,但艾乐博参展时带来的产品,针对炊具生产等行业的需求进行了开发,这种针对细分行业定制形成的产品,比一些国际名牌的机器人更具竞争力。这种产品特征,是艾乐博在国内为了适应珠三角、长三角企业需要而形成的。

  

尽管如此,印度企业仍然非常谨慎:从佛山进口机器人到印度,仅海运过程就需要一个月时间,此外还要考虑到高昂的关税等各种因素。经过几次考察后,前述采购商最终在今年3月,发出了艾乐博所收获的第二张印度订单。

  

此时农百乐仍然一直与他2015年首次赴印度参展成交的几位客商保持沟通,并逐渐熟悉。在互相加深了解的基础上,今年双方决定合伙,在印度成立一家全新的合资公司。

  

今年7月,在印度的合资公司还没成立,农百乐已经第二次赶赴印度,参加一次以炊具制造为主题的展会,并在现场又拿下一单生意,这令他对在印度设公司的前景越发期待。

  

“仿佛回到上世纪末的珠三角”

  

在印度开公司的佛山装备企业,今年已不止一家。6月底,注塑机龙头企业伊之密宣布,与一名印度籍自然人共同投资设立伊之精密机械(印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究、生产经营伺服高精密注塑机、压铸机,提供压铸机、注塑机应用技术咨询。

  

在农百乐看来,印度对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机械的潜在需求巨大,在国际上可能仅次于中国市场。在印度期间他发现,很多东南亚国家的代工厂正在迁往印度,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在印度发展迅速。

  

但另一方面,很多印度企业的制造能力还停留在珠三角上世纪末的水平,对于大批量生产,并保持低价、保证质量的生产方式比较陌生,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工厂”的实力。

  

与此同时,他听一些熟悉中国的印度企业家介绍,虽然相对中国而言,目前印度人力成本不高,但印度制造业的工人缺乏长期加班的传统,并且很多产业也缺乏有熟练技能的工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企业即便不需要从节约人力成本的角度考虑推行“机器换人”,也需要从保证质量和生产规模的角度,满足出口国际的市场需求。

  

农百乐对此感到兴奋:“我好像带着一批机器人生产线,回到了上世纪末的珠三角,但又是可能接受机器人的珠三角。你说市场有多大?”

  

正是这个庞大的市场机会,让农百乐和印度伙伴最终下定了成立印度公司的决心。“如果我们始终仅仅停留在国内,印度企业会有强烈的距离感和陌生感;而在印度开公司,可以解决很多类似问题。

  

双方的分工很明确:佛山方面负责技术、产品和定制设计,印度方面负责市场开拓、施工与售后服务。9月,第一批印度员工将到佛山接受艾乐博的培训,而“印度艾乐博”开业的时间也已经不远,担任印度公司董事长的农百乐已经计划,开始第三次印度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