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之窗 > 中山地区 > 产经新闻
产经新闻

中山校企合作探新路 力求解决"两张皮"

仙蒂袜业运营总监王园园还有个身份:沙溪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的技术教师。除了在公司上班,每周大部分时间,王园园都在产业学院内设的“仙蒂袜业工作室”度过。她的教学对象,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远在十几公里以外的五桂山立辉金属制品公司内,市技师学院依托“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以第三方身份为该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开展了一场技能测评,80多名一线技术工人通过理论、实操、答辩等环节,为该公司的薪酬设计和人才生态提供依据。

产业学院和技能人才服务站,前者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4个专业镇实验的新学校,后者是中山市技师学院在企业设立的校企合作新平台,都是中山职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的新方式:通过下移“身段”,从教学的用人单位作为切入口重新组合职教生态,试图解决长久以来的“校企两张皮”难题。

反向操作▶▶把专业移到镇区将车间设在学校

王园园所在的仙蒂袜业工作室,是沙溪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其中的一部分架构。和她一样,这个工作室有着双重的角色:既是仙蒂袜业的网络营销办公室,又是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室;而王园园是仙蒂袜业的设计总监,也是学生们的老师。她的具体工作,是每天带着学生负责仙蒂袜业阿里巴巴旗舰店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学生们则参与网店经营、网页设计、产品上样等具体工作,和企业职工的工作并无两样。

类似的产业学院还有三个:南区的电梯产业学院、古镇的灯饰产业学院和小榄学院。这样的教学模式源于该校几年前提出的“一镇一品一专业”,即专业直接对接产业,就地教学。

就教学模式的变化而言,产业学院实际上将教育资源、办学空间向下延伸到了镇区,将学校、专业办进企业,实际上是学校主动与产业资源结合。

就筹建主体而言,包括了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其中古镇、南区、沙溪、小榄四个镇区政府分别向4个产业学院投资1600万、500万、1000万、800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学院基础建设;产业学院运作以后,再重点吸收行业协会的核心成员、优秀合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投资,补充产业学院的运营资金。比如,沙溪纺织服装研发中心,就以租赁的方式向沙溪纺织服装学院注入500万元的资产与设备;三菱电梯、珠海信永、佛山驻友富士、中山伟力通等,通过各种方式,向南区电梯学院投入资产约445万元。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投资人的身份、责任、义务、权利因合作内容、投资方式、投资规模的不同而不同。

就平台功能而言,产业学院则包括了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是一种综合的新型教育实体机构。

无论是筹建主体,还是教学模式,抑或是学院功能,这种新型的工学平台都指向了“混合制”——即一种多元的、开放式的、具备立体功能的教学机构。而混合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长期以来校企“两张皮”的尴尬。

不仅仅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师学院就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其中,正在各镇区企业铺开的“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就是其中一个探索。

所谓“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是市技师学院与企业开展校企人才合作的新形式,以企业自愿为前提,由企业和市技师学院共同组建挂牌,主要功能是向企业提供一系列技术支持,并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互通、技术互通和文化互通。

“服务站就是一个资源整合平台,对企业来说,我们把学校的专业技术直接带到车间,给他们提供前沿的技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技能人才输送等。”中山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陈建辉介绍,“老师通过下企业参与培训与技改,可以掌握一线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反过来可以把这些经验带到课堂,推动职教贴近企业生产,接轨实际需求。”

目前,市技师学院已经在全市布局了11个服务站,所提供的共性服务包括技能人才政策及技术咨询、开展人才调研、开展岗位技能竞赛、开展员工培训活动、开展“第三方”技能评价、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人才输送、参与技术改造等。

普世原则▶▶技能人才服务站对企业转型升级有很大帮助

中职院大三学生洪佳敏曾在沙溪纺织服装产业学院的仙蒂袜业工作室呆了两年半。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基本的网络营销技能,还开了一个淘宝店。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她在同学中很受羡慕,“我们的学习等于实习,毕业就可以就业,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跟普通的服装工厂类似,沙溪纺织服装产业学院也设有多个“车间”。这些车间同样涵盖了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完整工序,不同的是,车间的员工都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车间“组长”除了企业员工外,还有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和洪佳敏一样,古镇灯饰学院的袁锦就也同样经历了“实操性”的学习过程。2013年,他加入了灯饰学院的马驰工作室,在导师马驰的指导下,在去年的中国国际照明灯饰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学生组优秀奖。“全国共9名大学生获奖,我们学校就有2个。”袁锦说,“导师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教我们实操技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千人介绍,在镇区办产业学院,将专业下移到镇区,这在“全国都比较少见”。

而技师学院所推出的“技能人才服务站”,也被视为国内首创的独特校企合作模式。陈建辉透露,在设立技能人才服务站之前,技师学院曾连续三年对部分镇区的企业技能人才做了调研,发现持有证书或经过认定的技能人才,不超过企业职工总数的10%,大部分是普工。

“这说明在镇区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人才结构是很被动的。”陈建辉介绍,“我们提出建这个服务站,其中一个核心服务,就是帮助企业对转型升级的人才底子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协助他们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梯队,这其中就涉及到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摸底等的业务范畴。这些问题,在企业是一个普遍的盲点,我们通过这个服务站来撬动人才资源的加码、升级,就能盘活整个企业的人才管理生态。”

中山公用集团水务事业部的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自去年底就开始与市技师学院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测评方面的合作。目前,服务站已经开展了维修电工、焊工、化学分析工、客户服务等项目的岗位技术竞赛。“竞赛不仅是一种激励方式,也是一次自省过程,员工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那么通过评级和角逐,可以调动起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由此找到进行岗位技术培训的真正需求,逐步开展起有针对性的短课程。”市技师学院培训中心主任高迅表示。

陈建辉还告诉记者,在技能人才服务站所提供的短期课堂中,企业对“工业4.0”、3D打印、机器人车间、精益生产等概念的普及极为关注。“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最迫切的转型升级,是让他们能够跟得上技术升级的节奏,跟得上智能化生产的节奏,而这些都需要从意识转变和知识普及开始做起。”

技术定制▶▶在精益生产诉求下开发精细“服务包”

直到市技师学院作为第三方,完成立辉金属公司模具员和基层管理岗的技能测评后,企业管理层才发现以往企业内部测评体系的“落后”:由老师傅出题,基础性知识难以兼顾;实操打分只有整体评估没有细则评估,不够科学;没有考虑答辩环节,对老师傅的传帮带能力缺乏考核……

“这场测评下来后,我们发现,学校的测评体系确实比我们的科学、合理,检验出来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底子,也更具有说服力。”立辉金属人力资源课课长吴铁民告诉记者,“这几次摸底,也给我们如何设置薪酬结构、如何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五桂山立辉金属制品公司的技能人才服务站,是市技师学院和企业开办的第一家服务站。目前,该公司已经依托服务站完成了2期的一线工人岗位培训,预计接下来在其它岗位推广。

在此之前,市技师学院作为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角色,也参与过许多面向企业的人才培训。“但总的来说,这些培训还是共性的,比较粗糙。”高迅说,“服务站不一样,扎在企业,是针对每个企业的状况开出的个性良方,是精细化的。”

立辉金属是一家传统的五金制造企业,有员工1000名左右。随着技改的深入,企业开始面临技能人才缺乏的困境。“我们第一台自动化设备10年前就引进了,但是缺操作的人才。”吴铁民说,“现在企业已经有七八套自动化设备,人才缺口有20人左右。”

有设备没有技能人才,有技能人才留不住,是立辉金属这类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吴铁民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立辉金属很早之前就在中山、肇庆等城市开始布局“校企合作”,包括“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但发现效果并不大。

“为什么呢?一来中小企业的风险比较大,今年定制的班,三年后公司经营情况如何,是否能承接这些学生,是一个未知数;二来,很多学生在读书期间在企业实习,但以后就业未必愿意待在原地。”针对吴铁民提出的普遍困惑,市技师学院将解决“校企两张皮”的关键,放在“最后一公里”去突破,即从企业推荐的相对稳定的潜在人才,送到技师学院导师团队进行培养。

这就是市技师学院推出的“导师制”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企业优秀人才成长为高级技工和技师,形式有点类似“在职研究生”的模式,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培训,使企业人才获得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种方式我们比较认可,比以往先培训、后就业的模式好一些,培训成本更小、针对性也更强,相对来说,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吴铁民对记者说。(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