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之窗 > 中山地区 > 产经新闻
产经新闻

“德语”经济圈:一个县域的资本扩张之旅

每天一早,从中山格兰仕厂区都会开出8辆大巴车,将在顺德的员工接至中山上班。

类似于格兰仕的员工一样每天都要往返于顺德与中山之间上班的人还有很多。最近,一份中山外来企业联系人手机号归属地识别数据出炉,佛山企业占中山外来企业的17.3%,其在中山的产业植入程度最高,而这部分企业大多来自相邻的顺德。

与珠三角很多地方一样,顺德在历经30年工业高速发展之后,也开始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有统计显示,全区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为736.07平方米,不到东莞的一半,仅为中山的56%,南海的73%。目前该区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了49%,内部挖潜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再适宜大规模开发工业项目。

与此同时,顺德区内的企业普遍发展态势良好,有产业布局与扩张的需求。内部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始倒逼企业向外寻求发展。顺德资本也由此走上了资本扩张之旅。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资本的流向地区,大多是以顺德为圆心的周边区域,一个“德语”经济圈也由此出现。

1.每天上万人往返于顺德中山两地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产业存在梯度转移的现象,资本也有从密集地流向稀疏地带的内在冲动。顺德在历经产权改革之后,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领跑者。无论是市场布局的需要,还是出于抢占优势资源的考虑,区内企业都有走出顺德异地扩张的要求。

在1993年进行产权改革之后,顺德催生了一大批本土资本主导的企业和密集的本土企业家群体。随着这些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壮大,他们开始选择迁往更接近自身产品消费市场的地方去投资设厂。这种现象首先在家电、家具、花卉这“两家一花”中表现最为明显。

早在1998年,美的重组巨额亏损的芜湖丽光空调有限公司,组建美的芜湖区域战略发展基地。通过这种并购方式,美的走上了落子异地生产的产能转移之路。

但在当时,像美的这样落子内地的举措仍是少数,更多的企业仍围绕顺德周边城市做起了文章。2000年之后,当年还是桂洲镇的小家电企业在4年后迎来三次大搬迁,目的地就是相邻的中山市,尤其是黄圃、南头、东凤三镇。同时,美的、万和、格兰仕等家电企业也都由于各自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去中山开埠。美的将电风扇生产基地迁往中山东凤镇,万和燃气具生产链也往东凤迁移,格兰仕则将空调基地布局于中山黄圃镇。

“我们是2005年将空调基地布局到中山的。”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游丽敏现在家住顺德容桂,而工作地点则位于中山市黄圃镇。她每天都驾车跨越两个市区,往返于佛山、中山之间。目前,格兰仕企业内部像游丽敏一样每天往返于顺德和黄圃之间的员工不在少数。

11月4日,南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坤科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介绍,长期以来,中山北部与顺德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密不可分。奥马冰箱等一系列中山家电龙头企业,都具有顺德企业家再创业的背景。南头镇目前近三成企业家都是顺德人,每天约1万人往返顺德和南头两地。两地之间的家电产业发展,也已经逐步形成了资源互通、产业互补的良性秩序。

而不仅是家电,家具和花卉产业也如此。鹤山、九江随处可见顺德家具的身影。花卉产业则走向了中山、番禺、高明、云浮等地,顺德老板开始到外面租地发展。

2.“天文数字”用地缺口倒逼企业走出去

时至今日,这种“走出去”的现象依然在持续,并开始进一步加速。动因除了市场的需求,更多的还是顺德内部有限的土地资源开始倒逼着企业向外寻求发展。

早在2010年,顺德区政府曾就企业土地需求对当时的300家龙腾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当时顺德全区300家龙腾企业中,有224家因扩能而有用地需求,用地总规模将达67167亩,而5年之后的今天,这种需求不减反增,这对于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少之又少的顺德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尽管顺德区政府已经启用顺德高新区西部启动区,作为顺德企业的发展平台。但记者获悉,杏坛启动区内目前可提供工业用地2220亩,经营性用地1600亩。与企业需求相比,这个数字只能是“杯水车薪”。

这使得顺德企业必须走出去。大盈化工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顺德的龙腾企业,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高速增长。尽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增长有所放缓,但公司仍对自身前景颇为看好,正当其要大手笔投入超亿元进行业务扩张时,却在顺德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

“3年前,大盈在广东省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组建新公司——广东伊诗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今后新公司将承接顺德粉末聚酯产能,计划三年内完成。”该公司总经理祁永华介绍,正式投产后每年产能预计达到3万吨,年销售额预计可达4.5亿元。

而更多的顺德企业转移的重点开始走向江门。海信科龙就是其中的代表,海信科龙“少帅”田野告诉记者,科龙空调顺德厂区原设计产能不足300万套,随着近年的发展,早已超负荷运转,而科龙则希望能在顺德当地寻找到约1000—1500亩的土地,以满足其在空调事业上的大展拳脚。

“其实我们最想就在顺德找块地,将我们整个产业架构乃至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都集中起来。”海信科龙副总裁贾少谦坦言,家电企业做到一定的规模往往都强调集约化生产和高度的资源整合,而目前科龙老厂区的物流、人员配置、后勤服务、配套产业完全是分散的,不单加大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产品运输的损坏率。

由于顺德没有合适的地块,2013年,海信科龙最终决定与顺德老厂仅一江之隔的江门市棠下镇兴建全新的厂区。“刚好那时候江门主动抛来橄榄枝,并且政府也鼓励把厂区转到外部区域,我们经过再三考虑后就去了。”谈及老厂搬迁,田野颇感无奈。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吸收的顺德企业有32家,投资额108.43亿元,已建成投产3家;开平园区吸收的顺德企业有28家,投资额68.83亿元,已建成投产2家;恩平园区吸收的顺德企业有2家,投资额1.4亿元;台山园区吸收的顺德企业有2家,投资额38.2亿元,已建成投产1家。

3.“唔得就返顺德”带来的“德语”经济圈

如今,摊开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由顺德出发北上韶关,过江西景德镇,挺进四川重庆,向东经安徽芜湖,再北进河北香河,一条顺德资本“西进、东突、北上”的路线图清晰可见,部分企业甚至走出国门,布局全球。

在这条路线上,选择在顺德周边设立分厂的企业仍是大多数。记者从顺德区政府了解到,该区企业的投资项目已覆盖省内周边地区、国内重点省份,其中,在广东省内的投资项目最多,主要分布在东莞、中山、江门以及佛山的南海和高明两区;国内其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苏、安徽、重庆等中东部省份,其中在安徽省投资的家电行业项目最为集中。

说着“德语”的人们促成了一个以顺德为“圆心”、跨多个周边区域的“德语”经济圈形成。

“首先当然是因为乡情,顺德人都是‘恋家’的。”在中山亦有投资项目的佛山粤鑫机械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鑫笑称,走出顺德的人都会说一句“得唔得,唔得就返顺德”,这句在广佛地区流行的俗语恰恰就是对顺德企业家不愿远离顺德所作出的最好解释。

刘鑫口中的“得唔得,唔得就返顺德”,体现了顺德的文化及企业家的现实考虑。顺德人的本土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顺德经济较发达,有着外界不可比拟的产业链优势。这两方面因素使得顺德企业家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希望与顺德的联系“不能断”。

在容桂与中山都有工厂的广东创汇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家联当初正是基于情感因素,将原本在北方设立分厂的规划放弃,最终选择将工厂落户中山。他坦言,除了感情因素,顺德的企业在“走出去”中经常遭遇“水土不服”。“享受了顺德快速舒畅的政务服务后,你会发现外头的政策成本太高。”

顺德曾就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过调研。在一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报告中,顺德这样总结:目前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三大顾虑:一是产业配套问题,担心当地不能提供足够的产业配套,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二是人力资源问题,担心当地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能吸引及留住管理、技术人才;三是政务环境问题,担心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到位;甚至担心因当地政府领导变动等原因,招商时承诺的政策与实际经营时的政策不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刘鑫也很认同这份调查,他表示,尽管现实的土地问题逼着企业必须考虑“走出去”。但他们打心里不愿离开顺德,一是企业担心投资地服务跟不上,政府承诺的政策不能兑现,缺乏保障;二是顺德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综合的配套服务,一些中小企业也不愿意轻易走出去。

这些原因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当年产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很大,但顺德在廉江、肇庆等地建设的产业园却没有出现“热火朝天”的景象。

目前,顺德企业更多的将微笑曲线的两端放在顺德,将制造端放在土地比较多的区域。如美的、碧桂园、万和、大自然等企业,都将总部放在自己的起家地。这些企业也成为“德语”经济圈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