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掀起新一轮大发展热潮
2013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以来,阳江市委、市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大抓手”为重点,全力推动阳江振兴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2013年,阳江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并同时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两大经济发展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阳江进一步自我加压鼓劲,以省委书记胡春华寄望阳江人均GDP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为目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4年,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发展速度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各地均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阳江市坚持频道不换、抓手不变,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动“三大战略”稳步实施。春节后,阳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带队,到各县(市、区)召开现场会,通过比成绩、看亮点、找差距,调动了各县(市、区)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在系列举措之下,1—5月,阳江工业发展持续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34.83亿元,增长12.7%;实现工业增加值157.12亿元,增长14.8%;实际利用外资5341万美元,增长87.3%。预计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阳江市委书记魏宏广表示,下一步,阳江要着力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努力掀起阳江新一轮大发展,确保每年GDP增速高于全省两到三个百分点,力争用8年左右时间赶上全省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
紧拧“三大抓手” 阳江实现新突破
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劣势难以改善;中心城区不强不大,辐射带动能力弱……针对这导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三大瓶颈,省委、省政府提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三大抓手”。2014年以来,阳江市以“三大抓手”为重点,大力实施“双化”驱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蓝色崛起、融入珠三角“三大战略”,狠抓工作落实,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交通先行
海陆空并举紧密对接珠三角
截至7月8日,深茂铁路阳江段已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4%;全线征地现已完成交地手续6257亩,完成率98.5%,在各市中走在前列。
缺乏快速抵达珠三角的通道,成为阳江对接珠三角、加快发展的一大瓶颈。深茂铁路的开通,将使阳江到广州、珠海等地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左右。为构建与珠三角连接畅通的交通网络,阳江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坚持海、陆、空并举,港、桥、路、铁全面推进,重点加快“一港两桥三路”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云阳高速公路阳春段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基本完成路基、桥涵及隧道工程;汕湛高速公路阳春段累计完成投资2.77亿元,先行工程已于去年12月底动工。国道和省道方面,国道325线阳江北惯至白沙段新建工程、国道325线阳西县城过境公路工程、省道277线海陵大堤至闸坡段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省道371线阳春三甲至双滘段路面改造工程提前建成通车;省道282线阳西新墟高速出口至月亮湾段计划7月建成通车。
港口方面,中远集团今年7月3日首次在阳江港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目前阳江港在建码头工程4个,今年1—5月完成投资约5300万元。同时,海陵岛大桥已列入省2015年开工计划,现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据统计,2014年以来,阳江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35.8亿元。今年1—5月已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5.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0.7%,增长94.9%。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阳江的出行和发展格局。
◎园区建设
扩能增效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近日,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获2014年度省产业园建设管理考评优秀等次,这是该园区连续三年在省考核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产业园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去年以来,阳江市把工业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工业园区的扩能增效,促进工业提速发展,不断壮大经济规模。通过向上争取省资金、主动向社会融资等形式,筹措园区开发建设资金,完善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目前,该市4个省级产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4.6亿元,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园区的建设为阳江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该市丰富的港口、矿产等优质资源,阳江通过深入开展“1+10”专业招商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着力吸引关联企业到园区落户。今年以来,阳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香港、大连、珠三角等地开展上门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4个园区累计引进项目483个,投资总额达855亿元;今年1—5月,新引进项目20个,投资总额125.6亿元,有效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珠海(阳江)园港口片区已初步形成高端不锈钢产业集群;珠海(阳江)园银岭片区、珠海(阳江万象)园、东莞长安(阳春)园分别集聚了五金刀剪、金属制品、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产业;中山火炬(阳西)园形成了以厨邦食品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今年1—5月,4个园区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6亿元,增长32.3%。
◎城市扩容
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新城
滨海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新区起步区和核心区建设进展顺利;阳东正式撤县设区,融入市区扎实推进;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条示范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去年以来,阳江市按照“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的原则,从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三个层面入手,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阳江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编制完成《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委托美国贺克公司对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进行优化提升。至今年一季度,阳江滨海新区已累计投入资金约166.8亿元,建成面积3.59平方公里。去年10月,阳东撤县设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市区建成区面积从50.93平方公里扩大至62.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到67.2万。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同时,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活动,城市综合环境不断改善。去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2天,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四是稳步推进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阳春市、阳西县及海陵区等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东平、春湾、沙扒等中心镇镇容镇貌明显改观,产业和人口进一步聚集,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 为振兴发展添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为我们的国家战略。
去年以来,阳江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从最紧迫、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市、区)、镇、村四级网上办事大厅全覆盖,与珠三角同步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整合市疾控中心、市环境监测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9个机构的检测检验职能,成立阳江市检测检验中心……大大激发了企业、个人、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今年4月,阳江启动全市科技创新暨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决定从2016年起将“撒芝麻式”分散使用的科技三项经费优化整合,设立五大科技专项资金,三年内每年安排3650万元财政资金,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到2017年末,全市累计推动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成为国内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引进科技特派员200人以上,覆盖全市主要企业;到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去年,阳江成立了阳江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改革办和6个改革专项小组,结合该市实际,出台《阳江市2014年若干重要改革任务要点》,累计确定了简政强镇、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等31项重点专项改革选题,制定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改革等21个改革方案,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通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县(市、区)两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撤销市级议事机构165个,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方面,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完善竞争性评审办法,择优培育发展公益服务类、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全年新增社会组织283个。
在整合市慢病站、市复退军人医院和市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成立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的基础上,2014年阳江市又推进了市、县、镇三级52所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的优化整合,并整合成立了阳江市检测检验中心,承担起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等5个部门的检测检验任务,实现了人员设备精简,提高办事效率和公信力的目标。
今年内,阳江市39个政府单位将分两批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其中市发改局等9个单位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其权责清单清理工作已经完成,共清理出各类权责事项2632项,其中调整各类职能事项497项、理清各类职能事项2135项。
通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去年阳江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8万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405户,增长55.7%。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内资企业继续保持井喷态势,同比增幅高达76.74%,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创业热情。
实施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工业转型
近年来,尽管阳江经济发展较快,但工业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传统产业产值占比在50%以上,来样加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比较普遍。为此,阳江市于今年4月启动了科技创新及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
根据上述行动计划,阳江将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结合”五大工程,以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促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到2018年,阳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覆盖率要达到70%以上,各县(市、区)均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同时,阳江要力争全市三年累计引导2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到2017年末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游艇研发与装备制造、风能发电装备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华南地区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等产业链,成为国内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今年以来,阳江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机器换人”、设备更新等手段,对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今年1—5月,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3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6.7%;先进制造业完成产值105.13亿元,实现了平稳开局。全市现已有16家省级、6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拥有省部级产学研示范基地4个;已建成省级和市级专业镇各14个,各层次创新平台日益完善,有效地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展望
打造若干产值500亿元以上产业
6月15日,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对阳江市落实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特别是对“三大抓手”推进情况进行调研指导时,要求阳江提升产业多元化水平,努力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更多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
对于胡春华书记的殷切期望,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要在做大做强五金刀剪产业的同时,结合实际,以更大的力度谋划发展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甚至500亿元以上的大产业。要以工业园区扩能增效为抓手,以临港工业为重点,提升集聚发展水平,着力推动产业大发展。
五金刀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五金刀剪产业是阳江的传统优势产业,要做强做优,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走转型升级之路。今后,阳江将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大产品结构优化力度,积极开发档次高、特色强的五金产品,创立自主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高地;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要完善产业链,依托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上下游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装备制造生产。
加快发展高端不锈钢产业
目前,阳江依托广青、世纪青山、翌川科技等龙头企业,已经拥有年产200万吨的高端不锈钢钢坯生产基地。在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战略部署,以及钢铁等依赖大宗原料进口的行业向沿海转移的背景下,阳江发展以高端不锈钢为主的临港工业,恰逢其时,有望在全省率先建成广东新兴钢铁基地。
大力发展能源产业
阳江核电、火电初具规模,风力发电发展蓬勃,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即将启动,阳江这一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已是呼之欲出。下一步,阳江将扎实推进阳江核电站、阳西电厂等项目建设。同时结合“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新的能源项目,力争几年内把电力能源打造成为另一个产值过500亿元的产业。
不断壮大食品加工业
阳江山海兼优,自然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全省最大,肉类、蔬菜、林业等农副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其中蕴藏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阳江要发挥好厨邦、喜之郎、嘉吉粮油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引进上下游企业,完善产品体系和产业链条,使食品加工业产值早日迈上500亿元台阶。
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拥有山、海、泉、林、洞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头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风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桂冠。过去几年,阳江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的年增长率双双保持在20%以上,发展势头很好。阳江旅游业成长为500亿元产值的产业,基础完全具备。
上一篇:突出重点全力抓好下半年经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