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之窗 > 江门地区 > 产经新闻
产经新闻

重振“江门制造” 找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工匠奠定了“江门制造”位居全省前列的历史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塑造江门新一代“工匠”也是重振“江门制造”的前提条件之一。

在工业4.0、“互联网+”、小微双创等经济新浪潮席卷各个产业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对于江门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珠西战略”的策源地和主战场,重振“江门制造”,江门未来又需要刻画什么样的工匠图谱?围绕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近日对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一线工匠进行了深入探访,并推出寻找“江门新工匠”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传统制造孕育大量工匠“江门制造”曾经辉煌

“在十年前,我们还只是一家以雕铣机业务为主的小企业。”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陈完年,见证了科杰在短短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他告诉记者,目前科杰在国内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左右,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华为、小米等国内外一线手机企业。“公司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研发团队的努力,每一个成员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加班加点如同家常便饭,大家都干得很辛苦。令人欣慰的是,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也证明了我们的价值。”

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在数控机床、摩托车、卫浴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中,江门孕育了一大批在传统制造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工匠”。江门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江门对于高技能人才需求主要以维修电工、钳工、电焊工等需求较大,而这几类工种主要集中在较大型的机械制造业行业、电子密集型行业。“2016年预测需要培训人数为10215人,其中,培训工种中维修电工需求量最大,约为1169人,占总额的11.44%,第二是操作工1000人。”

而对于庞大的“工匠”群体是如何在传统企业中成长起来,江门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分析,在培养江门传统优势产业的高技能人才方面,过去一段时间里,江门主要通过两方面的举措来培育和引进高技能人才。“一是与开平翠山湖产业转移工业园、江门市先进制造业江沙示范园区、江门市高新技术园区等制造业知名企业进行对接,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联系,共同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此外,我们还以电气自动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制造、数控加工、汽车制造与维修、电工、焊工、钳工、车床工、叉车司机、数控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技术应用等重点专业为主,不断拓展合作企业。”

同时,江门还在全市大中型企业广泛推广并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指导企业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上述负责人介绍,江门通过鼓励企业通过技师研修、名师带徒和技术交流等制度促进技能人才成长,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重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现在全市有13家企业和3个行业协会列为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单位,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人才2000多人。同时大力推广Adobe(广告设计师)的‘一试两证’,学员一次考试就能获得行业的认证证书和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与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接轨。”

值得注意的是,江门“工匠图谱”结构也正在悄悄变化。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需求预测反映,近年来江门制造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步从简单的普通操作工向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人才过渡,标志着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时代呼唤“江门新工匠”

“目前我们的技术工人数量已超过1000人,其中核心科研团队的人数比例也超过一成。”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薛明源表示,今年该公司定下了力争创造超过30亿元的产值目标,随着江门轨道交通产业的稳步发展,对于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新的产业在兴起,新时代的“江门新工匠”由此也成为刚需。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为例,《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明确提出,江门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由此不难想象,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其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井喷之势。

事实上,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正是重振“江门制造”的方向和主体。一方面,省提出“珠西战略”,要求江门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另一方面,去年年末召开的江门市委全会则首次提出,江门要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重卡和商用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力)及装备产业、教育装备产业、大健康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在这样的发展要求下,目前江门在上述产业领域的人才储备情况如何?对于“新工匠”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据了解,目前江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已经连续4年突破万人大关,总量已超过10万人,具有较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同时,随着江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如先进制造业的南车、南洋船舶的焊接技能人才、大长江集团的机器手、机电一体化的技能人才、3D打印的技能人才,现代服务业的跨境电商、旅游、养老服务业技能人才等仍供不应求。

“江门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能将知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上述负责人分析,近年来江门的智能制造业不断发展,不少企业都发生了“车间革命”,普工的需求逐渐减少,对于新的技术性岗位如电气自动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电子技术应用等技能人才需求有所增加。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一方面坚持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由市场解决的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给予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并尽力整合协调各方资源,联合各大院校及培训机构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新要求,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技能培训课程,逐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该负责人介绍,未来江门将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体系,大力推广“菜单式”培训,不断满足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A.众议

“没有扎实工匠队伍,工匠精神无从谈起”

事实上,对于培育“新工匠”重振“江门制造”的重要意义,在江门已引发多方关注。早在今年年初的江门两会期间,多份政协提案便呼吁江门要加强引进和培育高技能人才。

以民革江门市委会提出的《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推动珠西智谷发展》为例,智能装备、教育装备、生命科学、互联网及现代金融服务等五大创新产业,对于江门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目前江门这些产业的人才严重缺乏,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优秀人才来了又走,聚智不足,对‘招才引智’的优惠政策强度不够,人才凝聚力不强,珠西智谷发展缺少智力支撑。”民建市委会则在《人才强市促进江门市创新驱动发展》提案中指出,江门的高层次人才布局不合理,如高级职称人员和博士人员约九成集中在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在企业和专业机构的生产科研第一线的高层次人才约一成,高端人才急缺。

无独有偶,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江门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南东提交的一份建议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份题为《关于建立公共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议》的建议中,汪南东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析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培育专业的“工匠队伍”,政府可建立公共的职业培训机构,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培训专业人才。“没有扎实的工匠队伍,工匠精神也无从谈起。”他认为,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具备对员工进行培养的实力,仍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并建议结合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由此,他建议国家拿出一定的财政预算,在地市级县级设立有规模的培训中心,对基层员工给予更多实际对帮助,从而升级人才队伍。

事实上,“工匠精神”也成为江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金羚集团董事长潘皓炫结合自身企业发展情况分析,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企业的产品质量都非常好。他认为,“工匠精神”不光是一个手艺的传承,更关键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让产品精益求精,我们才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同为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则另辟蹊径,从政府治理层面去解读和提倡“工匠精神”。他表示,江门目前已经拥有众多平台资源,在这些平台资源的共同作用下,江门打造“全国小微双创之都”“全球华侨华人双创之城”的目标将更有基础。“我们有很多省级以上的发展平台,但不能说挂了牌之后就可以安枕无忧了,平台关键还是要发挥作用,往里面‘装内容’。‘骨架’搭起来后,如何让它‘有血有肉’,那这就是工匠精神了。所以我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方面,政府服务方面也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