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模式”引起北海共鸣 广佛企业西行布局北部湾
12月1日下午5时,距离佛山550多公里的建兴光电科技(北海)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交接班做准备。这间发家于台湾的电子企业,如同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样,经历了从台湾到珠三角的迁移,6年前最终选择落户广西最南端的北海出口加工区。它看中的是北海充足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成本以及日渐完善的产业配套基础。
自北部湾经济区200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以“天下第一滩”著称的北海正在从一座旅游城市向“工业立市”转身,补齐“工业短板”成为其目标。拥有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海港,面向东盟,北海的资源禀赋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落户“扎根”。2014年,北海GDP达828亿元,比2008年翻了两番,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突破810亿元,正向千亿产业迈进。
11月30日,南方日报调研团与佛山市高明区委宣传部共同走进北海这座城市。中国制造业重镇与北部湾明珠一场跨越550多公里的对话,围绕着制造业展开。
“以佛为师”北海盼补齐制造业“短板”
“三产业结构中,北海去年第二产业占比为53.1%,第三产业占比为29.1%,工业短板仍需补齐。”“高明去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77.7%,第三产业占比是19.4%,还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12月1日举行的北海与高明座谈会上,面对一组类似的数据,北海和高明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2014年高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14.67亿元。对于高明来说,“第三产业占比19.4%说明第二产业比重偏大,需要补齐第三产业短板。”佛山市高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管雪说。
如今高明正通过大力扶持企业技改、实施“互联网 ”行动等举措,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挖掘经济新增长点和发展新潜力,而2.5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普洛斯等物流配送基地的落地,表明了高明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心。
但类似的数据,于北海而言,却意味着工业“短板”仍需补齐。当地的干部告诉记者,曾经,人们喜欢用“潮起潮落”来调侃北海的发展,由于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海的经济起伏较大。“北海不能仅依靠旅游业来支撑,这种靠天吃饭的经济风险性太大。”北海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刚说。
“佛山模式”引起了王刚的注意。坚固厚实的实体经济、强盛丰茂的本土经济、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承载着佛山的内生式增长。“我们要向佛山模式学习、取经。”
迈向实体经济,发力制造业,北海在2010年作出了“北海三年跨越发展工程”战略部署,确立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并在广西规划的18个千亿产业中占据3个席位。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北海相继引入了冠捷、三诺、朗科等知名电子企业。同时,每年组织各种赴珠三角的招商活动。因此,仅北海中国电子产业园,“就有60%的企业均从广东转移过来。”北海市投资促进局副调研员孟力说。
政策的支持加上自身产业的发展,截至2014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软件服务业和电子保税物流业)总产值已突破810亿元,同比增长24.6%,稳坐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头把交椅。“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将是冲击千亿产业。”王刚说。
企业的聚集吸引了资金流,也带来了人气,北海相继建立了北海中电产业园、北海工业园区、北海高新区、北海铁山港工业园区等产业聚集地。“事实上,我们园区发展模式也是向佛山学习。”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表示。
“十三五”期间要力争成为制造业一线城市的佛山,正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进。佛山与北海,两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朝着创新驱动发力。
王刚介绍,北海除了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希望在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创业。
“佛山高新区的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模式就是我们学习的模板。”北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永康介绍,在创业扶持方面,高新园区引入了科技金融模式为初创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建立了.cn创业咖啡屋等,以打通风投与创业者直接对接的通道。
北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维说,北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注重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坚守环保底线,使得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影响。
布局北部湾粤企开启“西行漫记”
精致的小型屏幕上电子宠物在打着招呼,另一边3D体感形象技术帮助你试穿衣服,5米远处还架着无需遥控、用手实体操控的智能电视。这是深圳三诺电子公司在北海工业园设立的智能技术体验馆,馆所的正后方是这家西进粤企在北海办的工厂,不久前才新增了6条专为联想智能云终端笔记本打造的生产线。
“新的生产线每天能产一万台笔记本电脑,创广西之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稳步推进,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广西“双核”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不少广东企业沿着西江溯流而上,布局北部湾。“北海出口加工区的30多家生产性企业,大部分来自广东。”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调研员黄兴焕表示。
在早期登陆北海的粤企中,成长最为迅猛的是一家佛山高明企业——佛山诚德特钢。2009年诚德特钢与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达成协议,共同出资成立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下称“北海诚德”),并在铁山港投资建厂,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一年多时间。起初北海的生产基地为高明的工厂提供炼钢所需的镍洛合金原材料。如今北海诚德也在深化产业链,转向精深加工,建成了年产250万吨不锈钢新材料的生产线。
“粤企选择北海就是看中了北海的资源禀赋,它与粤企需求十分契合。”孟力说。
这种“资源禀赋”在北海诚德副总裁邓伟健观念中,变成了诚德与北海合作的“天时、地利、人和”。“6年前经济危机促使诚德转型,北海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便捷的临海物流恰好为我们转型提供优势,诚德在北海建厂水到渠成。”
邓伟健介绍,北海诚德收购印尼矿山,将铁矿石从海上运到东盟桥头堡——北海铁山港,就近在北海诚德进行加工。高明是窄坯窄带加工中心,年产量50万—60万吨,北海冶炼好的窄坯是通过汽运和海运运到高明,加工好的产品通过汽运销售到佛山市场。“如此一来,物流成本和原料成本都大大降低。”
如今,北海诚德是北海布局的三大千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之一。“龙头企业带来聚集效应,吸引更多广东的配套企业落户北海,合力拉动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推动北海工业化。”王刚指着北海工业园的沙盘告诉记者。园区内,深圳三诺公司的落户引发粤企间的信息分享,带动冠捷科技、朗科电子等一批粤企进驻,落成的密集厂房围绕着三诺产业园分布。
围绕产业链作文章的还有北海诚德。下一步,诚德要在北海延伸产业链,以此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包括生产只有0.2毫米的特薄钢材板,比苹果手机壳还薄。
“无论诚德如何走出去进行布局,高明仍是诚德的根据地。”邓伟健说,“目前高明的中车项目和西江新城建设,还有正在酝酿的广州第二机场项目,正是需要大量高端环保的不锈钢产品,就近采购不锈钢原料对诚德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