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助科技创新 超八成中职毕业生留高明发展
将原料钢坯放于夹具上,编制好数控加工程序并选择角度和硬度适合的刀具,旋转数控铣床的按钮,瞬间钢丝纷飞。不久后一件精美的产品在铣刀的旋转下呈现在眼前,最细微之处加工精度甚至能达到0.01毫米。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高明区泰源丰五金厂数控车间主管何杰华的工作常态。虽然年仅23岁且毕业还不到3年,但何杰华已是该车间的技术指导员和培训师。这得益于他对数控技术的爱好和钻研,以及在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受到的良好教育,在校期间他曾获得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铣床项目二等奖。
在由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区技工学校、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所组成的高明职教园区,每年都会向社会输出众多与何杰华类似的学生,其中85%的毕业生留在高明本地服务,55%的毕业生为高级技工。
企业实现创新驱动需要高水准的技术工人支撑,背后是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呼唤。作为职教园区的主体,高明职校与技校已经在职业教育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发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再过四个多月,高明职教园区将迎来入学季,接纳一批新学生。在今年的秋季招生中,该职教园将开办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以全面适应佛山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的形势。
自2011年9月峻工启用以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开设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相适应的新型专业已成为高明职教园区的专业设置常态。如高明区技工学校在2015年开设幼儿教育专业,以满足本地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和国家人口政策变化的需要;区职业技术学校2016年则对“高星级酒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办学方向进行调整,更改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高明当下及未来的“大旅游”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高明职教园区立足本地,面向珠三角地区,专业设置基本与高明的经济发展及社会服务的需要相适应,对接高明传统优势产业。”高明区副区长苏年福表示,园区现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技术、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服装制作与营销等15个专业。
其中,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技术等6个专业对接高明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与金属材料加工,这一产业占高明工业产值的49.7%;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对接纺织服装产业,该产业占高明工业总产值的13.4%。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的同时,职教园不断更新已有的专业课程与实训装备,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如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为服务适应智能制造,增加了工业自动控制与机器人维修方面的实训课程,建设了机床电气检修实训室及相关设备;光电仪器制造与维修专业建设了LED技术与应用实训室、灯具设计与组装实训室,采购了相关设备,增开了相关课程。
此外,高明实施职业教育梯度培养政策,密切区职校、区技校与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联系合作,扩大“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教育和“高级工”人才培养规模。数据显示,高明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有6个教学班300人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015年有7个教学班350人可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占比在校学生总数均超过10%。
“中职转高职是中职生除就业外的另一条上升通道,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无缝对接’推动高明形成多元人才培养和梯度办学格局。”高明区教育局局长欧亚非表示。
得益于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契合,自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职教园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技能人才6006人,其中85%的毕业生留在高明本地发展。
把教室搬到工厂,把工厂引入学校
前不久,高明区技工学校24名学生结束了在美的电器为期半个学期的实操训练。在近3个月时间里,学生们不仅到生产一线学习塑胶模具钳工、五金模具钳工、机加工等专业知识,而且还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标准。
“不同于传统的实习,此次实习把课堂搬至一线生产企业,是高明区职业教育探索现代学徒制的雏形。”高明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处主任廖其亮介绍,“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育人模式,寓学习于实践当中,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可以推动学生将校园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操作融会贯通,缩短所学与所做之间的距离。
2015年7月毕业于高明区技工学校数控加工专业高级工班的谢健聪,就是高明区技工学校“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的一个例子。
根据该校与佛山市高明德健五金有限公司签订的校企合作计划,谢健聪在毕业前一年的2014年6月进入德健五金实习。德健五金是一家集冷冲压、五金模具制造、喷涂、铜管、铝管、不锈钢焊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生产企业,主要对应的客户有广汽菲亚特、广汽乘用车、广汽本田等。
从汽配品质部的巡检员做起,到测量室管理员,再到成为三次元测量室班长兼体系文控员,他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三次元测量室班长这一岗位主要是对产品、检具、模具、夹具等做精度的检测及判断,是产品品质管理的一个重要岗位。”谢健聪说,正是因为在学校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有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他才能较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
除了走出去把教室搬到工厂,创办“厂中校”之外,高明职业教育也在请进来,把工厂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以高明技工学校2014年4月挂牌成立的佛山市纺织服装行业校企合作共同体为例,共同体内的企业除接纳学校教师前往企业生产实践外,还可选派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需求、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促进校企紧密合作。
作为高明另一家中职学校,高明职业技术学校与珠三角两百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我们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把企业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把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把企业文化渗入育人环节。”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伍佩芳表示,由此培养出一批像何杰华这样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数据显示,目前高明职业教育高级技工人才的数量占比在校生人数已超过一半,达到55.8%。自2011年到2015年,仅高明技工学校就已有154名高级工班学生分别从数控、模具和服装三个专业毕业走向社会。
在高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主任罗伯尧看来,部分中职学校存在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导致中职生毕业入企后不得不从头学起,企业不得不从头培训。“高明的中职教育一直注重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
培育“工匠精神”从学校抓起
再过1个多月时间,来自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的何冠良,将代表广东省参加5月中旬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3月举行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广东省选拔赛中,何冠良在98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项目第四名。
同样是在今年3月,在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2015年佛山市技术能手颁奖仪式暨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分享会上,高明技校老师袁观养和高仰同时获奖,分获2015年佛山市车工技术能手称号及2015年佛山市高技能人才特殊贡献奖。此前,在高仰指导下,高明技校学生包揽了佛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所有竞赛项目的前三名;袁观养及其指导的学生分获佛山市车工技能竞赛第一名。
事实上,在近年的国家、省、市各种技能竞赛中,都不乏高明职校和高明技校师生的身影。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园区两学校及师生获得国家级及省市区各项荣誉和奖励877项,其中国家级56项,省级222人/次/项,市级599人/次/项。
“从学生入校开始,高明职校和技校就通过各类实操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及技术,这与国家当前大力倡导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相契合的。”罗伯尧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打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培育卓越的“工匠师傅”,培养更多的新时代“工匠”。
■延伸阅读
实训、师资、专业、课程资源整合
职教改革加速校园间互动
2014年9月,高明职业教育园在启用三年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入驻职业教育园的高明区技工学校、区职业技术学校、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从各自独立运作转变为统一管理,实行“一套人马、三个牌子”。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职教园区管理不顺畅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为校企合作夯实了基础。
资源无法共享催生改革
2011年9月,由高明政府投资4.3亿元建造的职业教育园正式启用,高明区技工学校、区职业技术学校、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随后入驻。“设立职教园区的目的是将分散在全区的职教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更好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高明区教育局局长欧亚非说。
然而,经过近三年的办学实践后,园区发展的制约效应也显现出来。“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学实训资源浪费严重和师资力量未能集中使用。”高明区技工学校一位老师表示。他举例说,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明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设备比技工学校多,两校搬迁到园区后,大量的机械专业实训设备被放置到同一个实训室内,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谁的产权谁使用”。由此,在同一个实训室内经常出现一校的设备大量闲置,而另一校的学生想用却无权使用的情况。
“按照园区设立之初的设想,出现设备闲置和设备不够使用的矛盾局面后,应由区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对两校的实训设备进行调度,但由于‘两校一中心’是平行的独立法人单位,在实际操作中谁也不服谁管理。”高明区教育局上述负责人说。
高明区教育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决定将“两校一中心”的职能整合,新成立一个名为“高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机构,并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即新机构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3名,其中2名副主任分别兼任区技工学校校长、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另外一名副主任负责原实训中心的职能工作。
改革破除职校与技校“围墙”
“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高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将有权限管理区技校和区职校,以及原实训中心的职能工作,以此改变园区内各职教机构独立运作、谁也不服谁管理的状况。”高明区教育局副局长胡琦华说。
目前走在高明职教园区,职校与技校没有一堵围墙,两校以建筑风格、颜色来区别,园区里实训基地、运动设施乃至课程、师资均可共享。一方面整合了同质专业,另一方面可集中优势办好职教,比如以往依靠一所学校的实力可能不足以采购大宗教学实训设备,但整合后集中两校力量则可办到。
“通过整合不仅消除了两校物理空间的围墙,也消弭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围墙’。”胡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