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304D”与“304”,一对“孪生兄弟”?
近期,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对“横空出世”的“304D”材料颇为关注。8月31日,我会(广东省不锈钢材料与制品协会)就此推送的《微评 |“304D”不锈钢,一个待解的问题!》一文亦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诚然,“304D”作为某钢厂开发的一种“经济型耐蚀不锈钢”,其推出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对创新的尝试,体现其为减少对国外镍资源依赖的探索,对此应予以肯定。
从“304D”化学成分上看,其铬含量为18,但镍含量仅2.8个镍,含锰量亦达7个锰;标准的304则是含铬量为18个铬、含镍量为8个镍。因此,“304D”不是也绝非是“304”材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本质的区别,前者无法代替后者。也就是说,两者不是“结拜兄弟”,更不是“孪生兄弟!”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304D”与“304”每吨价差几千元由此得以反映,“304D”与“304”之间的价值价格相差悬殊便亦可见一斑。
综合业界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更多或集中在“304D”这种名称、叫法的问题本身。必须指出的是,“304D”这样一个牌号容易造成市场上对“304”的“混淆视听”、“鱼目混珠”,无形之中或为行业心怀投机者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偷梁换柱”等行为和“低质高价”产品提供“温床”、创造“条件”。
不能忽视的是,对于那些坚守生产经营标准304的不锈钢产品厂家、商家来说,不排除或会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是蒙受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可能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拨乱反正”,防止和遏制在利益的驱使下流通市场出现“304D”充“304”的“傍大款”之欺诈行为与玩耍“数字游戏”,以塑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比如,就“304”与“304D”的区别可能许多终端消费者难辨真伪,厂家与经销商得花上一定时间与精力甚至财力来向消费者和用户进行解释、宣传、引导。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锈钢行业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行业共同面临的发展课题。笔者以为,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品质必然成为极为重要的标配。不锈钢行业应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大而强”,尤其是需要上游钢厂和行业协会理性引领为中国不锈钢制造打上高品质的烙印,为中国不锈钢“质造”树立更高的质量和技术门槛,为中国不锈钢“质造”作自信的代言和守护,而不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反而倒退或停留在低端供给阶段,不能以降低成本之名而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与此同时,应避免、杜绝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不锈钢行业更加需要诚信精神,更加需要品质意识,更加需要品牌力量,更加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更加需要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低质暴发的时代势必成为过往。笔者坚信,在经历未来不锈钢行业真正洗牌之后,最终能够挺直腰板的将是那些重诚信、重质量、重品牌并能最终获得用户、消费者信赖的企业。
声明:以上内容观点仅供参考和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